close

(轉載自:新浪網)

 留學低齡化已漸成趨勢,國內國際學校也遍地開花。家門口的「洋高中」讓國際教育植入了中國土壤,卻偶爾顯得「水土不服」;直接出國讀高中能讓孩子較早融入國外環境,但很多父母對於未成年孩子獨在異國難以放心。

  什麼樣的活動才是最好的社區服務呢?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官更青睞那些發自內心去參與社區服務,而且更有可能把這份服務意識帶入大學校園的學生,而不是把它當作入學敲門磚的人。用自己擅長或熱愛的事,來回贈幫助你成長的環境,這是美國大學人才選拔與培養的理念,也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屬點。

從披薩店到耶魯  

      因為老闆是一代移民,家裡條件很拮据,我的同事就在工作之餘無償地耐心指導他的兒子,個人陳述就改了25版。‭ ‬可能真的是老天對善良的人自有安排,男生在SAT只有1800多分的情況下,居然被耶魯錄取了。

  我看過他的個人陳述,一篇非常樸實的文章,講述了他從6歲起就在紐黑文的家庭披薩店幫忙,從每天的下午3點到凌晨3點。雖然不是他選擇的人生,但他仍然感激在披薩店的經歷,讓他能夠接觸到來往嬉笑的學生,嚴謹的耶魯教授,慕名而來的遊客,甚至知名的拳擊手。
  他熟諳每道披薩製作工藝,更熟悉每個常客的口味。雖然他被耶魯錄取的具體原因無從知曉,但我想招生官一定從他的申請材料中,感受到了他對這家小小披薩店的熱愛,而他和父親的辛勤工作,也讓披薩店成了耶魯校園上很溫暖的存在;‭‬不僅是熬夜學習的覓食處,可能他們多年後回憶起在耶魯的時光仍覺美味。
  而再問我的同事,你的工作怎麼忙怎麼還會答應幫他呢?她笑著說不過是她回饋耶魯這個社區的舉手之勞。
  在談社區服務之前先講這麼一個故事,主要的目的是想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社區(Community)的概念。它並不僅僅指中文里常說的住宅小區或者互聯網社區,而是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外延。社區是一個人所處的特定的社會環境,包括環境中有著或多或少共同點的其他人;比如一所學校中的學生和老師,或者是美國的華人社區,又如一個城市中的所有老年人口,又或是一個班級里所有喜歡流行音樂的同學們等等。而社區服務在通常意義上來講是一種無償的,不帶功利性質的,常常是對社區中的弱勢群體給予幫助的行為。
  美國大學的通用申請表格(Common App),需要每個學生填寫高中以來所參加的一系列課外活動。 一個填寫得當的活動列表,通常能使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領導力、才華天賦、甚至性格特點都躍然紙上。而在分別紀錄每個活動時,第一個問題就是活動的類別。如果打開下拉菜單,在藝術、文化、體育運動等多樣的選擇中,你就會發現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一詞。
  社區服務在大學申請中的重要意義何在?

回饋自己成長的環境
  大學招生官在審閱學生申請材料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假如這個學生成為了學校的一員,他會不會對學校這個社區對產生積極的影響;會不會主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同學們, 是否會參與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是否會努力營造一個美好的課堂校園環境;以及在事業有成后,有沒有可能重返母校,為母校的發展建設作出貢獻等。
  而從根本上講,學生最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後,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保持一顆回報社會的感恩之心,也是其社會價值的體現。

培養同理心
  且不說從中國申請美國本科的學生們,大多是家庭條件相對不錯的孩子。在美國,特別是常青藤等頂級院校的申請者中,有相當比例來自位居社會經濟地位(SES)上游的家庭。比如哈佛校報Harvard Crimson曾報導,哈佛2017屆的本科生,14%來自家庭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的家庭,也就是全美收入前1%的家庭。
  面對越來越多優厚物質條件下長大的學術精英們,除了推進教育公平的改革,還有能做的就是引導培養學生們的同理心,讓他們主動地去幫助那些沒能享受同等教育資源的群體。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名校的畢業典禮上,人道主義精神一直是經久不衰的話題。比爾蓋茨就曾在哈佛呼籲:「for those much is given, much is expected」,這是他對優越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們給予別人更多關懷的期許。

社會實踐中能力提升
  找到合適的活動需要良好的資源整合能力;策劃活動需要創新能力;組織活動需要領導才能、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這些都是美國教育觀念中,一個優秀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參与社區服務時應避免什麼?
  有些學生參与社區服務的出發點僅僅是填寫大學申請表格的需要,首先其功利性就難逃招生官的法眼。 特別是在申請季前,因為活動列表乏善可陳才匆匆涉足社區服務的同學們,你們的目的性簡直昭然若揭。
  招生官還是會肯定你的參與,但在大量的申請人都有社區服務的經歷的情況下,他們自然更青睞那些發自內心去做,而且更有可能把這份服務意識帶入大學校園的學生,而不是把它當作入學敲門磚的人。
  達特茅斯的前招生官Michele Hernández曾提及,她讀申請材料時,85%的人在他們的申請材料里都會提到自己有過社區服務的經歷。不僅因為在美國教育體制下成長下學生,社區服務意識更強烈;很多美國的高中都是有強制性的社區服務時間,甚至是作為合格畢業或者獲取獎學金的的必備條件。
  如此一來,申請頂尖大學,無關痛癢的義務勞動根本難以令招生官側目。如果你只是偶爾去幾趟敬老院給老人們讀一個小時的報紙,相比另一個同學高中以來每周去給農民工子弟小學的學生們上一堂活動課,就顯得格外無力而蒼白了。
  而且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去探望孤寡老人,殘疾小孩。如果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關愛,你眼中流露出的恐懼與敷衍,不僅是對這些已經不幸的人的二度傷害,也是對自己時間的極大浪費。

最好的社區服務是同理心和興趣愛好密切結合的產物。
  如果你喜歡英語,試著給隔壁沒有條件請家教的小朋友們輔導一些簡單的英語;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能不能找一個相關的兒童公益機構,參与多動症小孩的心理諮詢過程;如果你喜歡攝影,有沒有嘗試過用你的鏡頭來捕捉清潔工人們的勞動實景,呼籲人們少丟垃圾,讓清潔工人能早點回家;如果你熱愛繪畫,是不是想過給所在地區不如意的年輕藝術家們搭建一個可以相互鼓舞、彼此慰借的平台呢,等等。
  你在參與社區服務時如果有一種內動力,一股由衷的熱情,不僅自己能樂在其中,更能持之以恆,有更多的收穫;參與的過程中的快樂還能感染更多人,增加了活動本身的意義;另外,這樣的活動也更符合你申請材料的其他方面所體現的個人特質,更能讓招生官信服。

如何對社區服務活動進行有效規劃?
  從高一或者初三(美國的高中為四年),就開始著手參與有意義的社區服務
  一開始的時候可以嘗試多參與幾個,看自己是否喜歡;在有了明確的方向後,盡量集中在一兩個活動上。很多讓招生官印象深刻的學生,不是所有社區服務都參與:公益捐書、無償獻血、義務支教……這樣難免落下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印象;他們更青睞的學生往往是對某一項活動能夠有長達三四年的悉心投入。
  從你的興趣和能力出發,在當地找尋相關的公益機構,或者嘗試在互聯網上搜索能夠遠程進行的活動。
  如果找不到和自己興趣相關的活動;那麼請積極開動思維,你可以利用鄰里資源開展小範圍的公益活動,也可以為相關的公益組織或者學校社團策劃你覺得有意義的項目,並幫助他們實行,甚至可以自己創立一個相關的慈善服務機構。優秀的學生和出眾的學生之間的差別,可能就是在現有活動有限的情況下,能否調動起自己的一切資源,甚至主動開創新的資源,來對周圍的社區產生更大的積極影響。

參與程度比職位更重要。
  如果你真的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光競選個主席經理是沒有用的,而是真正參與到活動的本身,並持之以恆地做下去。我相信如果一個學生真的熱愛這項事業,更關注地是做好這個活動能帶來多大積極的影響,而不會貪戀虛無的職稱。就算是想在申請材料中體現領導力,帶領鼓動大家積极參與的行為,也比一個公益社團主席的職位,更具說服力。


(轉載自:新浪網)


 

這篇提到很重要的重點,現今許多大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volunteer work和community service,但真的就是隨便找個志工做做,有個經驗可以填上去就好了嗎?

就像我跟學生常說的,他們要的不是那種短期、單次,且時間短暫的志工服務,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持續性」的累積自我社區服務,這樣的經驗才真的有幫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學申請 留學
    全站熱搜

    威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